文化和旅游部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抚顺八旗风艺术团的创始人袁贵林老师成功入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有关规定,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能力水平,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和旅游部组织开展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经推荐申报、材料复核、专家初评、社会公示、评审委员会审议等程序,确定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942人),并予以公布。
第六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抚顺八旗风艺术团的创始人袁贵林老师成功入选,这一喜讯让整个非遗界为之振奋,也将袁贵林老师和他所坚守的满族秧歌艺术,再次推到大众眼前。
袁贵林老师与满族秧歌的缘分始于儿时,祖父袁海山、父亲袁宝库都是当地颇有名气的秧歌艺人 。袁宝库在逢年过节时,总会带着年幼的袁贵林一同参与秧歌活动。在父亲的熏陶下,袁贵林心中早早种下了热爱满族秧歌的种子,自幼便跟随父亲学习抚顺地秧歌,童年起就活跃在秧歌队伍中,这一坚持,便是近60载。
抚顺地秧歌,作为满族民间舞蹈,俗称“鞑子秧歌”,1986年正式定名为“满族秧歌” 。它起源于满族人民的劳动与生活,吸收了汉族等其他民族舞蹈元素,形成了火爆矫健、粗犷豪放的独特风格,舞蹈动律包含“扬、蹲、盘、跺、摆、颤”等特色动作,充分展现满族先民英勇善战、游牧骑射、重礼尚舞的民族风情。
20世纪90年代,袁贵林老师决心全身心投入到满族秧歌的传承事业中,他组建了抚顺市第一家满族秧歌队,身兼主演、编导及教练数职。当时,团队的发展举步维艰,资金匮乏、人才短缺,演出机会也少之又少,但袁贵林老师从未放弃。他四处奔走,争取演出机会,用微薄的收入购置演出服装和道具。
1991年,袁贵林老师的秧歌队参加沈阳国际秧歌舞蹈大赛,荣获优胜奖,这是团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此后,他们在各类比赛中屡获佳绩,逐渐声名远扬。1993年、1994年,参加中国沈阳国际民间舞蹈大赛,荣获“金玫瑰”奖 。这些荣誉不仅是对团队技艺的肯定,也让更多人认识到满族秧歌的魅力。
2003年,袁贵林的父亲袁宝库去世,袁贵林接过了传承满族秧歌的大旗,成为“秧歌头”。他不仅投入大量资金,亲手裁剪制作秧歌服装500余套、道具2000多件,还常年租用排练场地,个人累计投资八十余万元,只为守护这份热爱与传承。
然而,市场经济的冲击让传统满族秧歌发展陷入困境,队伍多次面临解散危机。但袁贵林老师初心不改,2004年5月,他与霍晶重新组建队伍,成立抚顺八旗风艺术团。霍晶同样是满族秧歌的热爱者,她组织活动能力强,多才多艺,在她的协助下,艺术团多次走出抚顺,在全国舞台上展现满族秧歌的风采。
2006年,八旗风艺术团被抚顺市人民政府授予“抚顺地秧歌”成功进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贡献单位奖。同年,团队参加广东“佛山印象”以及河北邯郸举办的“女娲杯”等大型国际旅游节开幕式活动,将满族秧歌的独特魅力展现给更多观众。2008年,代表辽宁省参加“中国首届秧歌节”,荣获“最佳表演奖”,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知名度。2009年,在江西婺源参加全国“山花奖”鼓舞鼓乐大赛,荣获“入围奖”。2010年,代表辽宁参加上海世博会辽宁欢乐周的大型巡游和专场演出,满族秧歌惊艳世界,获得中外游客的热烈欢迎。
除了舞台表演,袁贵林老师还十分重视满族秧歌的传承教育。近年来,他走进全市21个社区传授满族秧歌,对新抚区公园一校进行了16次辅导,让非遗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让百姓和青少年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他的培养下,许多年轻人爱上满族秧歌,成为传承的新生力量。
抚顺八旗风艺术团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最初的艰难组建,到在市场经济冲击下的顽强坚守,再到如今成为抚顺的文化名片,每一步都凝聚着袁贵林老师和团队成员的心血。而袁贵林老师荣获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称号,是对他多年付出的最好回报,其中也有着父亲袁宝库早年启蒙与熏陶的深远影响。未来,相信在袁贵林老师的带领下,抚顺八旗风艺术团将继续传承和发扬满族秧歌,让这一古老的非遗艺术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烂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