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演变

抚顺满族秧歌,是在抚顺所属各县区流传的一种满族民间舞蹈。形成于清初,一直流传至今。它与满族先世的民间舞蹈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据史书记载,唐代已有名为"踏锤"的舞蹈,明代有被称为"莽式"的歌舞,它们对抚顺秧歌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自明末努尔哈赤在抚顺境内崛起,到"满洲"族形成,满族人继承了由其先人女真人时期流传下来的民间舞蹈"莽式舞"。康熙初年间汉人杨宾在东北生活过一段时间,著有《柳边纪略》。《柳边纪略》(卷三·十五)中记载了当时"柳条边"(含抚顺地区)流传的"莽式舞"的舞蹈动作和表演形式:"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清王朝统一全国后,东北地区较为安定,满族民间在原有民间舞蹈基础上,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民间舞蹈,逐渐形成了从表演形式到角色、装扮、舞蹈动作都独具特色的满族秧歌。一些史料,如: 《柳边纪略》、《奉天通志》等多有对满族秧歌的具体描述。

1936年铅印本《兴京县志》(兴京县现为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记载: "正月十五,家家供献元宵,通悬灯结彩,乡人作剧曰'太平歌',谓可驱逐邪疫" 。《兴京县志》所称的"太平歌"既是抚顺满族秧歌,是近代地方史中对抚顺满族秧歌最直接的记录。上世纪八十年代,抚顺满族民间舞蹈集成调查时更是发现,抚顺满族秧歌传承悠久。生于1926年的新宾满族自治县满族秧歌老艺人周荣甲(已故)14岁时即拜师学习满族秧歌。他和老艺人杨传芳(已故)曾回忆说:"我们所知老鞑秧歌约有二百多年历史,主要是老罕王努尔哈赤在新宾赫图阿拉登基称汗,创建了八旗,兵民一体,打了胜仗或逢年过节,就要喝米酒,唱歌跳舞,渐渐就变成了秧歌。鼓乐一响,由鞑子官率领,就扭起来唱起来,这也是一种与民同乐的方式,所以说:'鞑子秧歌'就是满族秧歌。"


1986年,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抚顺市资料本审稿会议上,辽宁省的秧歌专家们对这种民间舞蹈进行了科学分析、鉴定,认为抚顺地区的秧歌服饰上佩戴八旗旗标,表演中施"打千儿礼" "抱腰礼",是鲜明的满族特征;动作中特有的动律-扬、蹲、跺、盘、摆、颤,具有浓郁的满族人民渔猎生活和社会活动方式之特色,可以做为抚顺地区满族人民的代表性民间舞蹈。鉴于尊重少数民族的政策,不称其为"鞑子秧歌",正式定名为"满族秧歌"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抚顺满族地秧歌形成和发展的历史都很悠久。


满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古典文献之中,有关满族人民或歌或舞的记载,翻检即是。而满族秧歌的源头,大致有下列情形。

1、源于古代满族的军事舞蹈


为了生存,满族的祖先必须进行着两种战斗:一是同人的战斗。民族之间、部落之间,由于交流,总是发生一些碰撞的事情,有时便要诉诸武力;二是同大自然的战斗。在生产力低下的时候,要吃饱肚子,不受饥寒,以衣蔽体,这就要进行狩猎,同动物进行战斗。胜利了,当然地还要庆祝一番,那些令人高兴的场面,还要重复几次,这样便形成了舞蹈,一种
具有战斗内容的军事舞蹈。


隋代,满族的祖先勿吉,与中原交好。于开皇中,曾遣使贡献。隋文帝杨坚欢宴勿吉使节,勿吉使者及随行人员非常高兴,在宴席之前,欢快起舞,曲折皆为战斗容。杨坚大为感慨,对侍者说:“天地间乃有此物常作用兵意何其甚也。”(《隋书·勿吉传》)

隋代距今已很遥远。勿吉之称,也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名词罢了。然而满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却是一脉相承的。从勿吉人那曲折皆为战斗容的群众性的舞蹈,自然地便联想到满族古代的庆隆舞

满族人一直以骑射引以为本民族的光荣,崇尚习武,用于战斗,用于狩猎。庆隆舞便是这种生活在艺术上的再现。表演者大多选取身体健壮的人,身着豹皮,口唱民歌,吹箫击鼓。表演者的一部份扮成虎豹,另一部份则扮成勇士,骑马追射。表演起来,非常勇武壮观。

2、源于古代满族人的喜庆舞蹈

满族人,举凡在喜庆的日子里,如过年、寿诞、结婚、岁时等等,都要大跳舞蹈。这种风气,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非常广泛、普遍。

渤海之时,满族文化,已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不仅有自己的文字,而且也有自己的礼乐。至于群众性的舞蹈,则更为风行。《渤海国记·礼俗篇》记载:官民岁时聚会作乐,先命善歌舞者数辈前行,士女相随,更相唱和,回旋宛转,号为踏锤。”“踏锤具体是个什么样子,史籍没有给我们留下资料,无从得知。可是,这岁时二字,却给我们提供了
一条线索,今天的秧歌活动,是在春节期间,渤海的踏锤,恰恰也是在岁时,时间、节令,该是多么的吻合。可以肯定的说:满族的祖先就有在春节期间进行歌舞娱乐的习俗的。

北宋末年,完颜部首领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建立政权,是为金代。金代的女真人,对发展繁荣本民族的文化,做了不懈的努力。金世宗完颜雍便是一位大力提倡民族文化的帝王。他本人曾以本国音自度曲自歌之。《金史·世宗纪》对群众性的本民族的舞蹈,完颜雍则更为提倡。大定十一年(公元1171)皇太子生日,世宗宴于东宫,酒酣命豫
国公主起舞”(《金史·后妃传》)。大定二十四年(公元1184)五月,完颜雍回到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大宴宗戚于皇武殿,宗戚皆酒醉起舞,竟日乃罢。大定二十五年正月,完颜雍又在皇武殿大宴宗室、宗妇,宗室妇女及群臣故老以次起舞,进酒”(《金
·世宗纪》)

这些舞蹈又是什么样的姿态呢?史籍之中,没有记载,不敢妄说。但是,《金史·礼志》之中,在本国拜仪条,有着这样的字样:“金之拜制,先袖手微俯身,稍后却,跪左膝,左右摇肘,若舞蹈状。这里,从侧面告诉了我们,金代女真人的舞蹈,有着左右
摇肘这样一个优美的动作,而左右摇肘,在今天的满族秧歌舞蹈里面,是一个最普通、然而且是最为普遍的动作。这其间的渊源关系不是极其明显了吗。

清代的满族人,对自己的民族文化不仅是完全继承,而且更是大加发扬。群众性的喜庆舞蹈活动,更为普遍,更为广泛。

清太祖努尔哈赤,是一位善于舞蹈的人。一次宴会,酒行数巡后,努尔哈赤离坐,自弹琵琶,耸动其身。这里自弹琵琶很可能是一句恭维的话,因为全身耸动,是很难弹成琵琶的。而耸动其身,这才是实词。仅这四个字,便使我们联想到今天满族秧歌的表
演者们,扭到兴起之处,哪一位不都是耸动其身”?由此,似乎可以毫不俚嬉的说:努尔哈赤是一位优秀的秧歌舞蹈家。

康熙皇帝也是一位喜欢舞蹈的人。康熙二十四年(公元1685)元夕,大放焰火,在南海子中建四棚,悬火箱其中,旁树八杆,即八旗也,旗人认志色分驻。别有四儿,衣花衲裆,杖鼓拍板作秧歌小队。康熙四十九年(公元1710)57岁高龄的康熙皇帝,在
“正月元夕,宫中张灯设宴,躬身起舞”(《养吉斋丛录》)。请看,身为皇帝的满族人,在喜庆宴会上都可以举手投足,击节起舞,那普通的满族人不就更可以在喜庆宴会上忘情地欢跳了吗!

清代初期的著名诗人杨宾,曾经在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九月,来到了满族人聚居地区宁古塔。对这一带的满族风情、习俗作过实地考察,了解地颇为详尽。并在三年后编成《柳边纪略》一书。

杨宾在该书《宁古塔杂诗》中说:“莽势空齐曲,逍遥二十年”,什么是莽势空齐曲?他在《柳边纪略》中做了简要的说明:“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中一人歌,众皆以空齐二字和之,谓之日
空齐,犹之汉人之歌舞

莽势空齐曲,无疑是隋代勿吉舞蹈,渤海踏锤舞蹈以及金代女真人的喜庆舞蹈的继续与发展。



联系我们

电话:13188264008(微信)

信箱:huo@baqifeng.com
官网: www.baqifeng.com